なぜ第一次産業革命がイギリスで起きたのか

周末,之前参加了过北大历史研修班的英国史课程,授课人是来自中国人民大学的王皖强教授。受益匪浅。教授没有使用PPT或发放讲义,而是通过口述的形式,系统地解答了一个关键问题:为什么第一次工业革命发生在英国,以及这个时期大英帝国的崛起?为什么不是同时期思想和技术水平相当的欧洲其他地区,或者拥有类似社会制度的拉丁美洲,甚至拥有丰富煤炭和水资源的中国?

教授的最终结论是,以下每一个因素都是关键,缺一不可。有时候,历史的进程就是偶然与必然的结合。英国在这一特定历史时刻能够汇集所有这些要素,可以说是一个极为偶然的事件,而正是这些要素的共同作用,必然促使了这个帝国的崛起。

核心要素,缺一不可

  • 政治制度:光荣革命奠定了现代政治制度的基础,保证了公民的基本自由,并释放了巨大的社会能量。

  • 财政制度:向贵族进行土地税收、引入所得税,率先建立国债体系,这些为战争胜利、工业革命提供了必要的资金支持。

  • 自然资源:英国丰富的煤炭和水资源为第一次工业革命(蒸汽机作为动力机)提供了重要的能源基础。

  • 关键人才:如詹姆斯·瓦特、艾萨克·牛顿、约翰·洛克、亚当·斯密等科学家和思想家的贡献为技术和经济理论奠定了基础。

  • 企业家精神:英国企业家积极推动技术应用和工业化进程。市场需求:国内外市场(含殖民地市场)对工业产品的需求驱动了生产的扩展。

  • 岛国地理位置:英国的地理位置使其能够方便地进行国际贸易,同时相对隔离的环境也为其提供了安全保障。

  • 知识产权保护:英国完善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激励了发明和创新。

政治制度

虽然《大宪章》经常被视为限制皇权的里程碑,但老师在课上提到,1215年《大宪章》的初衷并不是为了限制国王的权力。事实上,签署《大宪章》的约翰国王很快就撕毁了承诺。《大宪章》中的“自由”概念与我们今天所理解的自由并不相同。当时,人们并未给予《大宪章》太多重视,但在随后的岁月中,新的约定不断出现并对其进行修正,最终使后人赋予它重要意义。不同的时代、不同的人群,对《大宪章》有着不同的解读。

然而,真正对英国政治制度产生深远影响的是1688年的光荣革命。光荣革命虽然未见流血,看似温和保守,但它带来了英国政治体制的根本性改变,堪称真正的政治革命。光荣革命后的变化与演进深刻影响了英国的历史进程。

詹姆斯二世是天主教徒,他始终希望复辟天主教,而此时英国90%的人口信仰新教,土地也掌握在新教徒手中。天主教的复辟意味着贵族需要归还土地,这让新教徒们感到不安。起初,人们认为詹姆斯二世身体不佳,他的两个女儿也都嫁给了新教徒,问题似乎可以忍耐。然而,詹姆斯二世晚年迎娶了一位天主教公主,并生下了一个儿子,这一局面让贵族们无法接受。议会因此流放了詹姆斯二世,并推举其女儿玛丽和女婿威廉作为新的君主。

玛丽无后,议会又决定由威廉的妹妹安妮继位。安妮去世后无嗣,议会再次做出决定,邀请德意志汉诺威选帝侯乔治一世成为英国国王。

这三次君主更替,都是由议会决定的,因此在邀请君主时,议会与他们进行了许多谈判,限制了君主的权力。这包括1689年的《权利法案》和《王位继承法》,规定天主教徒不能继承王位。这些法律为后来的自由民主制度奠定了基础,保障了公民的基本自由,并释放了巨大的社会能量。可以说,英国的制度变革可以追溯到光荣革命,这一事件成为英国现代政治制度的重要基石。

财政制度

在1763年,英国击败法国,成为欧洲的强国,并首次自豪地称自己为“日不落帝国”。这一崛起的重要标志可以追溯到1689年。因为在那场大战中,英国需要大量的资金,而这些资金只能通过议会来获取。

议会的资金来源主要依赖于征税,而英国在当时是世界上税收负担最重的国家之一。议会成员大多是贵族,尤其是土地贵族。如果我们看过《唐顿庄园》这样的英剧,便能对这些贵族的生活有一定的感性认识。然而,为了维持统治的稳定,英国的贵族们不得不向自己“开刀”,即向自己的土地征税,后面皮特在1799年引入了英国历史上首次所得税,减轻了依赖土地税收对农民和其他低收入阶层的压力,也使得政府能够更公平和有效地筹集战争所需的资金。

这一点与其他国家形成了鲜明对比。例如,在中国,大地主往往不交税,税收的负担最终落在自耕农身上,导致他们破产沦为流民,土地逐渐被兼并,形成更大的地主阶层。而在法国,尽管土地税是主要税种,但大地主同样享有免税特权,这使得法国在早期虽然强于英国,但在长期竞争中逐渐落后。

当法国和英国进行较量时,法国的财政体系最终崩溃,导致国家破产。而英国虽然也面临巨大财务压力,但得益于其税收体系和财政管理,最终能够恢复元气。英国议会敢于向自己征税,这在当时是相当不同寻常的做法。

同时,英国率先建立了国债体系,这使得国家的财政不再完全依赖于临时的税收,而是通过发行国债来筹集公共资金。这种做法分摊了风险,也分享了收益,因为国债支付利息,投资者因此愿意支持政府。随着国债体系的发展,英国还建立了中央银行,形成了完整的金融体系。这一切都与1688年的光荣革命密切相关,为英国在随后的数百年中保持强大的经济和财政实力奠定了基础。

企业家精神

瓦特作为企业家,尽管蒸汽机并非由他最初发明,但他对蒸汽机的改进,尤其是发明了曲轴,彻底改变了蒸汽机的应用方向,使其从原本有限的用途扩展到了更广泛的商业应用。没有瓦特的改进,就不会有真正意义上的商业蒸汽机,也就没有后来的工业革命。瓦特最初生活贫困,但通过他的发明和企业家精神,最终获得了巨大的财富。

那么,为什么中国没有发生类似的工业革命?宋朝是中国文化的巅峰,印刷术等发明也居世界前列。然而,这些技术并未转化为大规模的生产力,因为缺乏相应的应用场景和市场需求。与之相比,英国的海外贸易和国内市场产生了巨大的需求,而最主要的是在当时英国的社会土壤下,可以催生出企业家精神,这才是工业革命得以发生的关键。

很多企业家也是资本家。有人说资本家追求利益,资本通过扩大生产来实现这一目标。而其中的核心是扩大再生产。在中国,农业生产的主要目标是维持温饱,余下的钱通常被地主用于非必要消费,比如婚丧嫁娶,或者奢侈的建筑,如王家大院、乔家大院等,而这些消费并不推动生产力的持续扩展。

相反,资本家将利润再投入到生产过程中,力求实现无限扩张。除了资本投入,资本家还有两个主要手段:压低成本和扩大收入。在早期工业化时期,成本主要集中在原材料和劳动力上,其中对于劳动力的压榨让很多工厂被称为“血汗工厂”。但是对工人的剥削是有极限的,工人也需要修养和恢复,且工人是自由人,如果有性价比更高的选择,工人就会离开。

但是,技术改进和新发明却可以是一个持续的过程,永远没有尽头,可以不断的推动了生产力的持续提升,这也是资本主义能够推动现代化进程的重要原因之一。一个社会要想实现现代化,就必须拥有一批企业家,他们不过多追求个人消费,而是不断将资本投入到技术改进、性能优化、研发创新等持续生产中去。

当时的英国正是因为有这样一批企业家,他们致力于生产和创新,才使得工业革命得以蓬勃发展。企业家精神不仅推动了英国的工业化,也为现代资本主义奠定了基础。

懂得妥协的民族

我记得龚老师曾提到过一个历史故事,某位总统(我忘记哪个国家了)临终前给儿子的建议是:如果在未来遇到重大选择而无法决断时,就参考英国的选择,因为他认为英国在历史上的决策从未失误。

英国这个民族确实有着一种独特的“幸运”,每当站在历史的岔路口时,总能做出正确的抉择。无论是主动撤出对印度的殖民地,还是在1997年香港回归过程中做出的各种选择,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在欧洲大陆的盟友选择,英国似乎总能找到合适的方向。拿破仑口中的“小店民族”(法语:"une nation de boutiquiers")自1066年诺曼人登陆之后就再未被外敌征服。这不仅仅是因为英国的国运好,还因为英国本质上是一个懂得妥协的民族。

1640年的英国革命虽然推翻了查理一世并将其处死,但最终斯图亚特王朝还是复辟了。这让人们认识到,1688年的光荣革命更加有效。推翻旧制度或许并不难,但建立一个新的、更好的制度却异常艰难。常有人说英国人保守,但在某些情况下,保守反而可能是更优的选择。因此,英国人务实,懂得在面对问题时不要盲目推翻旧制度,而是采取“修修补补”的方式来延续稳定。

英国的统治阶层确实展现了难得的灵活性,懂得在必要时做出让步,向其他阶层和利益集团让利,以维持社会的平衡与和谐。这种妥协精神,是英国在历史的关键时刻总能做出正确选择的重要原因之一。正是这种灵活性和妥协,使得英国即使从世界霸主的神坛跌落后,仍能保持优雅的姿态,避免了如亚历山大帝国、西班牙、荷兰和苏联那样,在巅峰之后迅速走向衰退的命运。

当然,其他国家虽然可以从英国的经验中学习,但却无法完全照搬。孙中山当年对英国的制度十分崇拜,认为中国应该全面学习英国的制度。当时,只有那些见识过英国制度的海外华侨才支持他的理念。然而,这种全盘照搬的尝试最终以失败告终。

现代化确实是一个令人向往的目标,它代表着更高的生活水平和更强大的国力。然而,实现现代化的路径并非一定要走英国式的道路。事实上,每个国家都必须找到适合自身的独特方式。同理,作为创业者,我们会向那些最优秀、最先进的企业学习,但最终,我们必须用自己的方式来打造更有生命力的企业。